经常有家长说,我的孩子不听从指令,跟他说拿某个东西,他像是没听见似的,不与理会;再或者走过去,不拿物品或是拿另外的非指定的物品。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,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思考:
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在我们身上?
发出的指令是否简洁明了?
孩子理解自己要去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吗?
孩子完成指令感兴趣吗?
指令最终是完成了吗?
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在我们身上,发出的指令,他没接收到的话,是没办法去依据指令完成一定任务的。这是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,可能有些家长会说“我叫孩子名字了啊,然后才发的指令,他也瞄了我一眼的,指令他之前也完成过的啊”这就是典型的表现,虽然孩子看了我们一眼,但他的注意力很快就从我们身上转移了,我们后面说的指令,他并没有接收到。需要先加强目光接触训练,确保指令清晰的传达到了。
如果发出的指令太长,有很多描述性的东西,孩子听不明白,会出现不听从指令的现象,比如你说“拿杯子,那个在茶几上放着的、红色的那个,就在你的前面”一下子很多信息都涌进脑子,还有些不太懂的词语,那孩子能力不够的话,根本把握不了一句话的关键点,听都听不懂,怎么去拿呢?既然是让孩子去完成指令,就要说他能理解的句子,简洁明了才是最好的。
如果孩子的能力不足,听到了指令,去尝试做了,但没成功,也没有辅助,他接下来对相同的指令就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,或者胡乱给个反应。比如刚才说的拿东西的指令,如果让他拿的是他根本不知道的物件,他怎么可能拿对了。或者,他的空间感差,视觉搜索只能完成平面搜索,把东西摆的很远,且有很多干扰物,他也肯定完不成指令,需要辅助。
如果孩子对指令并不感兴趣,那也不大可能去做的,比如,爸爸回家了,让他帮忙拿鞋子来换一下,普通孩子,如果很喜欢爸爸,那他会很愿意去做——他知道帮忙可以得到夸奖,有动力;如果爸爸比较凶,孩子和爸爸感情不太好,他知道要是不帮忙,可能会被骂,也会去做的——可以避免挨骂,也有动机的。我们的这些特殊儿童,对自己喜欢的事物,动机很强,对于不喜欢的,动机本来就弱,如果没有强化,他们很难自发的去完成指令的。
如果给孩子发指令,见孩子不做,不配合,甚至哭闹,就直接放弃了,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意识——一哭闹就不用做了,那孩子的指令完成情况也会越来越差的。
总之,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当孩子和家长有目光对视时,及时给孩子发指令,而发出的指令一定要兑现,发出的指令要简洁明了,目标要明确,并观察孩子的反应,给予必要的辅助和及时的强化,这样练下去,一定可以增强孩子对指令的依从性。
服务热线
微信客服